领略千古雄风 还看齐长城

作者: 分类: 在西海岸 发布时间: 2019/7/17 14:02:18 ė1744 浏览数 60条评论

齐长城修建原由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衰亡,封建制兴起,各国依据其国情先后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变革,使得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也导致了军事力量的强大,因而出现了长达几百年的大规模兼并战争。

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扩大国土,增强势力,故而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称霸争雄局面。而各国间的不断战争,又迫切要求加强防御工事,当时修筑长城是各国通用的方法。地处我国东方的齐国,南近鲁楚,西有晋宋,北邻燕赵,因鲁晋春秋时为强国,齐鲁交界所处又有泰沂山脉相隔,具备修筑长城的自然地理条件,故齐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了加强防御而修长了长城。

齐国东邻黄海,北靠渤海,有沿海鱼盐贸易之便;故齐国自建国之始就采取了“因其俗,简其礼”的国策,依据齐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优先发展了工商业和渔盐业,为齐国的强盛奠定了物质基础。春秋时期齐国铁制工具的出现,提高了生产力。齐桓公时期,由于管仲的改革,使齐国强盛,并首霸诸侯。春秋晚期齐国先后灭掉了纪、谭、莒、莱等诸国,使齐国的地域扩展到东方海滨,齐国的开放型沿海工商经济和内陆农业经济得以同步发展,为齐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创造了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称雄争霸的政治形势,齐国与鲁、晋、卫、宋诸国的强盛和军事上的对峙,春秋时期齐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齐鲁交界地处泰沂山脉相隔的历史地理条件,为齐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修筑长城创造了政治、经济、军事和地理条件。

齐国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修筑长城的国家。关于齐长城的建筑年代,史家多有考述。综合多方面因素,齐长城应该始建于春秋齐桓公时代,完成于战国齐宣王时代,历时近200年。因春秋晚期齐灭莱、纪诸国,国土疆域已扩大至东海沿崖,当时齐国的疆域已不是方五百里,而是齐地方二千里了。春秋所筑西部长城,因是土筑而成,其工程浩大,世称钜防,其用途虽有障水之用,但已在堤堰障水设施上加固连接重筑,其主要作用已用于战争之御敌,是齐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齐长城东西两段,虽所筑时间有别,但用途和功能却是相同的。

此时齐为东方之大国,又是春秋五霸之首。齐国在春秋之初为了争霸,必南征北战,而为了防御外敌入侵,巩固后方,增强国防能力,始将境内的军事要冲地带的障水堤堰设施加固连接,以用于御敌,即开始修筑长城钜防。

齐长城是一条东西连亘千余里规模宏大的工程,依靠人力,绝非一世一王(公)所能完成的。齐长城始建于春秋齐桓公时期,历代续修,最后完成于战国齐宣王时期。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战国齐威王初年始将原来的长城向东展修,齐宣王时方最后完成,筑长城至黄海海滨,使一千余里的长城东西衔接,终于完成了齐国南境国防线的长城建设。

追梦阳光

齐长城的建筑规模和历史作用

齐长城西起黄河,东至黄海;东西蜿蜒千余里。1997年山东省华夏文化齐长城考察队经实地测量齐长城全长618.9公里,蜿蜒起伏在1518座山峰上;它历经平阴、长清、肥城、泰山区、泰安郊区、历城、章丘、莱芜、博山、淄川、沂源、临朐、沂水、安丘、莒县、五莲、诸城、西海岸新区共18个县市区的近百个乡镇、街道。

关于齐长城的东端,道光《胶州志》载:“小珠山东徐山之北入海。”据实地调查,齐长城沿小珠山北峰过鹁鸽山、大顶山、经徐山东去,在长江路街道于家河社区东北入海。此处现为新区保税区北侧。

考古调查沿线均发现了多段(处)长城遗址,这些依稀可见的齐长城残迹除确证长城建筑沿线走向外,还可窥观整条长城之全貌。

齐长城多依山势而筑,山岭之地又多筑在峰顶处,故齐长城又有“长城岭”之称。但长城所经沿线亦有平坦之地,所以做为齐长城的整体建筑结构设计、城墙结构各有异。随山势而筑地段城墙多系大小不一的自然石块砌成,一般不用灰浆等物凝固。而平原低谷地段所筑长城又多夯筑而成,土筑的城墙也称钜防或防门。或城墙的建筑材料而言,多就近取材,山岭地段所长城墙,因取石之便,即用石砌;平坦地带,因无石便取,即用土筑。齐长城从军事防御功能考虑,又有城墙、防门、关塞、燧、亭、烽火台。构成了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齐长城建造时充分利用山险,既起到长城应有的作用,又能节省人财物,城墙是长城的主体;烽火台多设在山岭的高巅之处,是军事设防传递信号的设施;而关塞和防门多设在平原低谷地段,是出入国境的必经之地,也是长城的要冲地带。此处一般修筑两层城墙,还多配设关卡和防门。

综观齐长城的建筑结构设计,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就地取材的特点,故而现今所见长城不是整齐的统一设计,而是多因山势和河堤渠防而筑,平地、河流、低谷处重点设防,以确保进出方便,能攻易守。现存城墙遗迹一般在山系顶峰险要处不见,说明当时此处没有修筑城墙,有的地处即使修筑,规模也很小。在山系岭脊外缘陡险处,长城内侧地势较外侧要高出许多,一般可高出2-3米,而外城墙内只填以3-4米宽的土少或碎石,所以齐长城较多处地段为单城墙,即只有外墙,无内墙,即使有内墙也较低,这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所建长城中是罕见的,在历代所建长城也是仅有的。

齐长城西起济南长清广里乡广里村南的防门,东至西海岸新区的于家下河入海,路经有山区平地,建筑由城墙、关塞、防门、烽火台组成。从其设计施工到最后完成,是一项综合性的浩繁工程。齐国之所以修长齐长城,主要是从军事防御需要考虑和组织实施的。齐长城的疆域不限此界,仅以此为守界;即战时自防守于此,利时又可以以此界进攻尽取它国之地,即所谓能攻易守。这从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曾多次越过长城攻侵它国的实例得以证之。

春秋时期齐鲁均为大国,国势强盛,又为邻国,故齐为防鲁国而修筑了西段长城;楚灭鲁后,齐为防楚又续修了东段长城。从齐长城的建筑结构上多设烽火台、防门、关塞、关卡等设施上分析,也主要从军事用途上考虑的。此设计可以做到战时能及时发出信号,也能做到出入便利,易守难攻,使齐国南部长达千余里的国防线连片成为一体。这于当时楚筑方城,燕、赵、魏诸国分段筑城的情况迥然有别,这是二千五百年前我国军事防卫设施上的一大奇迹,充分说明当时齐国科技的进步和劳动人民的聪慧才能,这也与春秋战国时期在齐国曾出现管仲、孙武、田穰苴、孙膑等一批著名的军事家有关。齐长城的修筑在春秋战国时期防鲁备楚及争霸称雄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军事作用,使齐国在长达五百余年的动荡战乱中立于不败之地,胁鲁楚,伐燕赵,攻卫宋,争首霸,取七雄,成为泱泱大国。

齐长城随着秦统一战争的开始和齐楚相续被秦所灭,失去了军事上的防御作用,但做为春秋战国时期强盛齐国的见证和我国最早的长城遗迹,将永载史册。

齐长城比欧洲人公元前459年修建的79公里长雅典壁垒早200余年,比秦长城早400余年,堪称“中国长城之父”“世界壁垒之最”。

新区对齐长城的保护利用

新区重视齐长城的保护利用,最早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国家文物局拨付专款,新区配套相应资金,对齐长城新区有遗迹的段落进行保护性修复。

一是进行考古勘探调查测绘。组织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方案设计方及具有甲级资质的测绘单位对施工段反复勘察论证,确定齐长城本体边界以及两侧砌石的遗址及原始自然夯土层。

二是确定齐长城本体墙面结构为碎石砌筑,中间为土石混合夯筑,在原方案的基础上,进行变更提升。本着先定重点先做样板而后全线展开施工的原则进行,在砌石过程中,不用任何现代工艺,全部采取干砌方式,并要求砌石与夯土紧密结合,自成一体。为使墙体跟原风格相融合,确保效果,寻找本地原始风格的石材,将齐长城两侧的原有基石全部砌成原始自然段的墙体,与原夯土融合一起,后进行补夯植草保护,最大限度地还原其历史风貌。

修复完成后,齐长城本体宽约5米,底部包石及长城总体高度根据考古勘探及现场地形而不同,两侧各有宽约3米的漫道,漫道两侧设立齐长城保护界碑。

新区齐长城目前有遗迹的现存5段共25.8公里,修缮保护规划已全部获得国家文物局立项,2016年度完成了金猪坑至苗家段、王家墩子至曹城山两段长约3公里的齐长城保护修复工程并完成了项目初验。

2017年,启动了史家夼东山至山周村村西山段长约800米的齐长城遗址修复工程。新区是全省齐长城修缮保护立项批复段落最长的区(市),修复经验获得省、市文物专家的赞誉。

本文出自 栋力天空,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本文永久链接: http://www.dongsky.cn/show_1671.html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请输入本文永久链接 show_1671.html 的数字部分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