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人的故事

作者: 分类: 岁月留痕 发布时间: 2018/9/28 10:38:13 ė1155 浏览数 60条评论

昨天,一篇《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呆在国企底层》的文章刷爆朋友圈。起因是西安航天动力研究中心因副主任设计师张小平离职发出的一封公开信,信中痛陈张小平离职的巨大损失:“张小平个人的离职对这四型发动机的方案论证及研制工作均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我国载人登月重大战略计划的论证和策划工作”。尽管后来该研究所出来解释说是为了让张小平尽快回来,在劳动仲裁时夸大了起作用,但是这起闹剧的背后,折射出的确是大量技术性国有企业存在的不争的事实。

这让我想起2007年的一件事情。

中国钢铁行业,冶金部旗下有5大设计院,分别位于北京、武汉、重庆、包头和马鞍山。在计划经济时代,几乎所有的钢铁厂的设计,全部来自这五个院。改革开放以后,这五大设计院可以自由跨区域竞争,虽然很多钢铁厂的设计院陆续壮大,但是主要技术还是来自这五个院。今天说的这个故事,来自其中的包头院,后来改制为中冶东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包头,地处西北地区,交通不便。从90年代开始,包头院人才大量外流到北京、上海。2007年,上海*钢设计院扩大规模,急需专业技术人才,包头院便成为了其目标。2007年初,陆续有人跳槽,开始并未引起注意。后来,该企业的不少老同志反应,陆续接到了上海设计院的电话,电话里对其所从事的专业、所研究的领域非常熟悉,甚至对家庭情况都了如指掌,告知年薪和条件,问其是否愿意加入。

如此大规模的举动,引起了该设计院的高度重视,后经查实,该设计院的办公室副主任首当其冲投靠了上海企业,并提供了原单位的通讯录、高级工程师以上的员工花名册。更有甚者,上海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就坐镇该设计院对面的包头邮电宾馆,电话营销。

这件事情,虽然引起了该设计院的高度重视,但是并未从内部解决问题,其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内部也解决不了问题。随后,由该设计院院长牵头,直奔北京,找老子告状去了。

此时的中冶集团,跟上海*钢设计院已经八竿子打不着了。所谓的告状,也起不到效果。后来带上中冶集团,又奔赴国资委,总算是找到上海的老子。

信中写的啥,不做赘述。后来经过国资委协调,要求上海*钢设计院“不准再挖包头院的人”,此时算告一段落。

无独有偶。

该企业后来搬迁到青岛。2016年在中冶集团的战略调整下整合。整合初期,曾在该单位从事重要岗位的中层干部因为部门整合,离职而去,投奔国内某市政设计院,在青岛成立分支机构。成立初期,该中层利用其在原单位的影响力和当时该单位整合的人心惶惶的机遇,游说了一大批人加盟。据说,该中层甚至开着面包车在单位大院里停着,想来的就上车,人才掠夺疯狂到如此地步。

与此同时,该企业一名从事新兴产业的中层骨干,也因业务整合而离开,投靠国内最大的语音智能企业,在青岛设立智慧城市研究中心。该人原为该企业足球队长,通过多年的以球会友结交了一群铁粉,他的离去,让铁粉们纷纷撂挑子不干了,投奔其而去,短短一个月功夫,新成立的研究中心各专业居然配齐了。有时候我们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企业的凝聚力不是收入,不是地位,更核心的,是兴趣。

这三个挖人的故事,跟张小平的事件异曲同工。不同的是,这三个挖人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地方,在一个羊身上薅羊毛,这就有点过分了。

在市场经济面前,体制内国有企业改革的路,还很长!

本文出自 栋力天空,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本文永久链接: http://www.dongsky.cn/show_1601.html

0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请输入本文永久链接 show_1601.html 的数字部分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