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雪打灯

作者: Admin 分类: 岁月留痕 发布时间: 2007/3/4 22:59:13 ė2615 浏览数 60条评论
        一直听妈妈说着个谚语,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去证实,去年的八月十五,我在昌邑度过,有幸拍摄了一张照片,记录那天的月亮,虽然没有云彩遮照,但是却有着圆圆的月晕。今天,受强冷空气及北部沿海风暴潮影响,追梦阳光山东昌邑市区刮起凌厉寒风,并夹杂着冰冷的雨水,尔后又演变为暴风雪,像沙子一样硬实的雪粒拍打在行路者的脸上,让人无法睁眼。至傍晚时分,风雪仍在飘洒。更重要的是,昌邑市北部沿海3月4日出现4到6米的巨浪和狂浪,其程度不亚于2003年。另据有关信息,这次风暴潮是渤海湾、莱州湾自1969年以来最强的一次温带风暴潮。由于正月十五正值天文大潮,来临的寒潮增水与天文大潮极易高潮叠加,莱州湾出现翻天巨浪。(上面的图片是老李拍摄于2007年3月四日,正月十五;下面的照片是我拍摄于2006年10月6日,八月十五晚22时30分)

----------------释疑“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反映了节日天气之间的呼应关系。
         中秋佳节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俗话说,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之夜皓月当空, 银色的光洒向大地。在这气候宜人, 幽静的夜色中, 人们团聚在一起, 观赏皎洁的月亮, 向孩子们讲述那嫦娥奔月, 桂树和玉兔的神活故事。 追梦阳光
         如果这一天乌云遮月, 天色黯然, 令人失望! 但意味着我国的另一个传统节日元宵节, 在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之时, 雪花纷飞,又令人兴奋。
         这两个传统节日天气之间的呼应关系,早已为人们关注。久而久之, 在许多地方, 八月十五夜若乌云满天, 往往正月十五日就会出现雪花飘飘的现象。于是人们总结出:“八月十五云遮月, 正月十五雪打灯”的天气谚语, 被广泛流传下来。
         当然, 大气的韵律活动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它的成因、条件、表现等等许多方面,还没有搞得很清楚, 这种规律性也不是在每个地方、每个年份都能够对应得上。
         现在, 许多气象学家正在对大气的韵律活动和它的成因进行深入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对于长期天气预报工作的开展, 无疑是有很大好处的。
         “云遮月”和“雪打灯”,表面看是云和雪的呼应现象,实质上是两次冷空气活动的呼应关系, 也就是说, 中秋节前后如果有冷空气活动, 造成了“云遮月”的现象。那么, 元宵节前后, 又会有冷空气入侵, 形成“雪打灯”的局面。因此,“八月十五云遮月, 正月十五雪打灯”这条谚语, 正是入侵我国的冷空气存在5个月左右韵律活动的反映。不少气象台站根据这条谚语, 研究了冷空气活动的5个月左右的韵律关系, 把它用于长期天气预报, 取得了良好结果;其它日子间的天气,也有这种韵律关系, 只是未被人们普遍注意罢了。
         ◆ 节日天气之间的呼应关系是大气韵律活动的一种表现。相距150天的两个节日天气间,为什么会有相互关系呢? 原来, 这是大气韵律活动的一种表现。地球的大气, 好比一个大型的乐队, 风、云、雨、雪、雷、电、雾、霜, 就好像这个乐队演奏出音色丰富的乐章。许多研究工作表明, 在各种物理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大气演奏的这部大型乐章, 也表现出有一定的“节奏感”。

         就是说,某种天气过程, 某个时刻表现得比较明显, 在一定条件下, 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又重新明显起来, 或因季节不同而以其它形式表现出来, 就像乐曲里的节拍一样, 表面上看不出它们之间直接的演变关系, 实际上却是有一定的联系。气候学中把这种大气中存在的内在的联系就叫大气的韵律活动。

本文出自 栋力天空,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本文永久链接: http://www.dongsky.cn/show_753.html

0

3条评论

  1. 潍水岸边 2007/3/17 21:27:06

    有心人,老时的谚语听准的,好好发展,祝你的博客越办越好

  2. dongdong 2007/3/6 17:09:29

    年轻,也习惯了,在西安的时候一般是1点睡觉,在包头的时候,一般是12点准时睡觉,渐渐的旧习惯了。年轻人精力还充沛呢,呵呵,其实在昌邑的时候,晚上出去玩,都是10点半回家,到家收拾一下就是11点了,洗刷完了,准备睡觉的时候往往也是12点以后了。欢迎常来做客。

  3. 小女人 2007/3/5 20:33:26

    发现你发布文章的时间已近晚间11点,这么晚了,还不准备入睡吗?看来,你的精力就是充沛旺盛啊!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请输入本文永久链接 show_753.html 的数字部分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