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市地名语词文化内涵(上)

作者: Admin 分类: 网海拾贝 发布时间: 2007/3/4 13:19:34 ė8971 浏览数 60条评论
        昌邑古为齐国地,属龙山文化。周为都昌城,秦置都昌县,宋置昌邑县,后为历代治所。昌邑之名沿用至今,长达1千多年。昌邑地域地名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地名文化遗产。


        一、“昌邑市”语源简析
        “昌邑市”一词属于汉语地区地名,其标准语音为“chāng yìShì”。它所指代的县级行政区域(地理实体),位于山东省东部,潍河下游,莱州湾南岸。地处北纬36º25´~37º08´,东经119º13´~119º37´。东邻莱州市、平度市,西接潍坊市寒亭区、奎文区、坊子区,南连安丘市、高密市,北靠莱州湾。面积1.814平方公里。市人民政府驻地奎聚,在省会济南东方向250公里处。为潍坊市辖县级市。
        昌邑历史悠久,名称更迭错综复杂,屡经演变,领属时有更易。周治都昌城,为齐国地;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齐归秦,置都昌县;东汉属胶东国,后并入北海国。宋分置昌邑县。据《宋书•地理志》记载:“宋建隆三年(公元962),以青州北海县建为北海军,置昌邑隶之。”自此始有昌邑之名,为以后历代县治。名称来历,因其地曾为都昌之邑,故名昌邑。


        二、昌邑市政区沿革简况
        昌邑市历史悠久。据本市千戈庄村出土的黑陶片鉴定,属龙山文化,大约四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居住。商、西周属莱国。春秋时期设城邑,有鄑水流经其地,故名“鄑城”,属纪国。齐师灭纪,废鄑邑,建邶殿,后改称都昌,属齐国。秦实行郡县制,都昌称县,属胶东郡。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封功臣朱轸为都昌侯,都昌称国,历经五世,国除为县。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置北海郡,都昌属之。以后,另置下密。汉成帝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封胶东顷王子林为密乡侯,封胶东顷王子邑为平城侯,故改置密乡(今昌邑市围子镇古城里村),增置平城(今昌邑市饮马镇饮马村)二侯国。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又增置胶阳(今昌邑市丈岭镇高阳村)侯国,亦属北海郡。不久,密乡等三侯国均废。东汉置都昌、下密,属北海郡。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郡更名为国,遂属北海国。三国时期,置都昌、下密,属北海郡(魏地)。晋朝,置都昌、下密,初属齐郡,后归北海郡。怀帝永嘉之乱,都昌被废。密乡以南地区归淳于县,属城阳郡。南北朝,宋(刘宋)置下密属北海郡。北魏复置都昌,增置胶东(括寒亭区一部分)与下密,三县同属青州北海郡。北齐省胶东入下密,徙潍县境内,都昌徙昌乐境,改属高阳郡。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高阳郡,置东下密于废郡城。开皇十六年,分置潍州,东下密(括寒亭区一部分)属之。大业二年,改属北海郡。唐初,置下密。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增华池(故芙蓉池,今本市双台乡永安村),訾亭(今昌邑市龙池镇瓦城村)、平城(今昌邑市饮马镇饮马村)三县。六年,留下密,华池、訾亭,平城皆入北海县。八年,并下密入北海,属河南道青州。自秦至宋1500年间,其建置变化极大,或封侯称国,或并析置县(经常几个侯国或几个县同时并存,所以境域范围无一定数,直至宋代,方大体定局)。至于县(侯国)的名称,主要有都昌、下密、北海、昌邑。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析北海唐安乡置昌邑,初属北海军,乾德三年,军升为京东东路潍州,昌邑仍属之。金代,昌邑属山东东路益都府潍州。元代昌邑属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总管府潍州。明初,昌邑属山东布政使司青州府。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属莱州府。洪武十年五月,并昌邑入潍县。洪武二十二年正月,复置昌邑县,改属莱州府平度州。清朝沿袭明制,属山东布政使司莱州府平度州。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昌邑隶属山东省胶东道。1925年,改属莱胶道。1927年撤道,直属山东省。1938年2月,先后属山东省第八行政区、第十三行政区、第十七行政区。1941年1月,昌邑县人民政府在瓦城成立,先后属胶东区西海专区,清河区清东专区。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分置昌邑、昌南两县,属胶东区西海专区。1950年4月昌邑改属昌潍专区。1956年4月1日,昌南县归并昌邑县,隶属不变。1967年,昌潍专区更名为昌潍地区,1981年改为潍坊地区,1983年改为潍坊市,昌邑从属不变。1994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昌邑县,设立昌邑市(县级)。昌邑市由省直辖,由潍坊市代管。


        三、昌邑市地名语词特征
        昌邑境域内分布着古今各类地名数千条。这众多地名,是人民群众开拓、建设昌邑的见证,是文化起源、发展和政区沿革的可靠记录。它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因而使地名的形成、演变和语词等具有鲜明的特征。
        昌邑地处胶潍平原,是山东半岛通向内地的枢纽。其地《莱州府志》记载:“东马会青莱之道,船帆通辽碣之津,济之巨邑,海隅之咽喉。”在这块大地上很早就有人类生息繁衍,他们在生产活动、相互交往中,约定俗成,给境内的各地理实体赋予了不同的名称。由于社会、历史和语言的演变,这些地名有的沿袭,有的消亡,有的更新。
境域内分布的数千条地名,按其类别可分自然地理实体,政区,居民地,行政企事业单位,人工建筑物,古迹,纪念地等类。这众多的地名,其形成先后,最早的是山、河、名称,如潍河是以鸟类作图腾取名的。次是聚落名称,其取名,在宋朝以前的多用附近山、河形势;明朝初期的多以所处环境的特殊标志或嘉言、愿望;明中期以后的多带姓氏;清朝以来设立村落的多取自姓氏加方位。再次是专业部门、人工建筑物等名称,多是由所在地的名称派生的,中间加入表示职能或所属的词语。
        境内地名的取名,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风俗习惯都有密切关系。探其形成原因可分多种:地形地名。如鞋山、鳌头埠;山埠地名。如石埠、羊山;水域地名。如古河、岔河;史迹地名。如大营、峰台;人物地名。如浞河、李才;古城地名。如瓦城、古城里;植物地名。如花园、皂角树;物产地名。如油坊、大窑;方位地名。如南逄、东南之家;位置地名。如山阴、山前;交通地名。如胡家道口、南店、五里、八里庄子;形象地名。如峡山、青龙山、莲花山;相关地名。如岞山、岞山站;对称地名。如大姜、小姜,东龙湾、西龙湾,前马兰屯、后马兰屯;数字地名。如二甲、七甲;吉祥地名。如永安、抚安、抚宁、太保庄;神话地名。如顾仙、望仙埠;迷信地名。如卜庄、活儿埠;赏赐地名。如崇德屯、太平村;兵事地名。如军屯、营子;轶事地名。如太祖河、火道等等。这些地名,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诸内容,反映了境内土地的形象特征,保留了古往今来的变化过程。是一份可贵的文化遗产。据考证,全市819个自然村,除8个村无据可查外,其余811个村庄中以山、水取名的169个;以古国、古迹取名的49个;以吉祥嘉言取名的78个;以异闻取名的24个;以神话取名的8个;以方位取名的57个;以营防取名的20个;以人名取名的3个,以姓氏取名的270个;以姓氏加地方取名的52个;以姓氏加方位取名的53个;以姓氏加嘉言取名的23个;其它的6个。
        1、历史村庄  远在氏族社会,人类开始组成家庭形式,逐步走向定居生活,境内便出现了比较稳定的村落。这些村落首先是在自然条件比较好的地方产生、发展起来的。一是古潍河两岸的高地上,或山前埠脚下、近水、肥沃土地处。以河岸为路,相互往来。已发现的有千戈庄龙山文化。一是在北部平原宜于原始农业、畜牧业的边缘地带。有记载的瓦城在西周时期发展为重要城邑。随着生产的发展、人口增多,逐渐向交通要道外扩展。早在商朝,从中原通向东海边的“鲁中山区北麓东西大道”逐渐形成,经境北部。秦驰道亦从此通过。西汉又有都昌、平城、胶阳和下密等县城。延至元朝又置寨、驿辅。相互间来往的大道两侧及附近散布更多村落。其间除历代自然灾害和战争摧残,使不少村庄淹没外,存者多数代代相传,有根可循。此类村落的特点是多庙、多碑、多古大树、多姓氏、多传说、多文化遗址。据考证村落建于周朝的6个;西汉的15个,唐朝的12个,宋朝的17个。
        2、移民村庄  据考证,始祖从山西、四川或河北迁来立村的居多。其事《续文献通考》载:“太祖至成祖年间,屡徙陕西、浙西民于河南、山左。”(按山左即山东省)。究其原因是四次战祸造成。一是元末,毛贵率农民赵文军转战境内,元军摧残镇压屠杀居民。二是元诸王内讧相互恶战,存者又遭残害。三是朱元璋进取山东,元军设防,两相割据,余者再受战祸。四是惠帝“靖难之役”。以前三者最残,致使“山东、北平数千里沃野之土,自兵燹(xian)以来尽化为蓁(zhen)莽之地。土著之民,流离军伍,不存什一。”明朝初建,朱元璋提出:“当今要政,在于安养生息。”措施之一便是移民。《题洞县大槐树》诗云:“问我始祖来何处,晋南洪洞大槐树,槐树荫泽极广覃,北平山左及河南。”据载:迁民机构设在洪洞县广济寺。所有山西移民均到此领取户部发的勘合,编队迁送。此次考证中,也有不少谱牒亦记有从山西迁来的记载。另外,有些几移其地,辗转迁来。此类村落通称有:塔、店、道、埠、戈庄等。专名有的加姓氏或方位。据考证,境内819个村庄中,明洪武年间由山西迁来建村的134个,从四川迁来建村的129个,从河北迁来建村的60个,从其它迁来建村的248个。
        3、开拓村庄  明末连年战争,百姓又遭残害。清初,实行奖励垦荒,减轻徭役,薄赋等措施,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耕地向外开拓,村落选地新建,有的初在田野搭房暂住,后渐成村落,有的逃避另处,搭棚开荒,渐成村落。也有的分居后,在自己地上建房、种田,繁衍成村。到清末民初,人口增多,耕地向远处发展。为方便生产,常在荒地、河滩、山埠等处,搭屋弄坡,以后定居,派生出另一类村庄。类似村庄全市有148个。
        4、迁建村庄  建国后,为进行水利建设,部分村庄迁移另建,特别是峡山水库建设,有39个村搬迁。有的移于另地新建,仍保持原村名称。八十年代以来,出现新的聚居、地片和建筑群,已具规模,如下营港、塔耳堡、岞山、石埠、柳疃等镇驻地及交通要道等处,都变化很大。
        5、水迹村庄  由于历代统治者的腐败,堤防失修,河水为害,淹没村落,居民另定村庄。境域内保留有关水迹命名的村庄多处。河头、下湾、岔河三个。鄑水、河滩、流河、柳疃、姜家寨等。尚有以泊、堤、崖、沟、口为村名的多处,均与水迹有关。决口后,有的完全淹没,如石埠,唐朝立薛花殿,后被潍河决口冲没,村民另建有七个薛庄。宋庄镇的张庄,雍正八年,潍河泛滥原村冲毁,人民分建有三个张庄。如柳疃镇的长胡同、邓家庄等16个村庄,夏店镇的高戈庄村13个村庄,奎聚的沟崖村。以上村落多分布在沿河或地势的洼处。
        6、战迹村庄  昌邑是历史上的交通要道,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许多村庄与古时的军事活动有关,最普遍的通用名是“营”。如:大营、军营、搭连营、南营、豹埠营、大行营、前行营、铁匠营等十几处,查其村名由来均与古代战争有关。其它有屯、台、廒等类似这样的村庄有28个。
        称谓、书写,地名是人们对地理实体的称谓或标志,本限于某地。由于多年的自然变化和历史变迁,出现诸多变异。一是旧名扬弃。如杨家庄改称金李埠、仲家庄改为建设。二是名不符实。宋庄,宋氏立村;韩家屯,韩姓最早定居。诸姓已没,村名仍留。三是合二而一。如原为初家庄和曲家流两村,新建后构成一体名初曲。王家庄子、肖家庄子,重建一处称肖王。四是村政不一。如西金台一个自然村,分设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四个行政村。像此类村庄全市有59处。五是书写简化。新部首写辛戈画埠省写化埠等。
在命名含义上,每一地名都有其含义、来历,从内容到形式多种多样。有的象征地貌特征,有的反映人文活动,有的表示吉祥嘉言,有的取名古迹遗址,有的附会神话传说。有的保留一时的赞美,有的存留历史轶事,有的记其交通状况,有的展示建筑特色,有的带有诙谐滑稽。更多的是取自姓氏等。

地名实体文化内涵

        昌邑市历史悠久,沃野毓秀,人杰地灵,文化发达,深受齐鲁文化的熏陶,从而形成了灿烂的地域文化。
        一、深厚的历史文化
        昌邑市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聚居。昌邑人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辛勤耕作,繁衍生息,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灿烂的文化。
        (一)文物古迹
昌邑文物,古人曾送有八景:青峰凝翠,潍水环青,东山晚照,两岩晨旭,孙庙奇槐,仙园异笔,游沼荷香,震台月霁。由于时代变迁,今多名存实亡。现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
        1、古遗址
        (1)千戈庄龙山文化遗址  位于现昌邑市北孟镇千戈庄村西南50米处,南北长200余米,东西宽100余米,内涵不太丰富,暴露较少,曾出土素面夹沙黑陶器残片,经鉴定属龙山文化,大约4千多年前就有人类聚居。
        (2)石埠西村商周遗址  位于昌邑市石埠镇西村50米牛头埠南坡,东西长200余米,南北宽100余米,文化层厚1.5米。由于群众取土和平整地面,暴露出许多灰坑,边缘清晰可辨,内涵丰富,有大量的陶片和兽骨,商周时代的绳纹器物残片多有出土。
        (3)吕山周代遗址  位于本市饮马镇山阳村北,整个遗址座落在吕山西南坡上,西北东南向,长300余米,宽200余米,南部文化层不明显,西部文化层0.5—1.5米,陶片暴露较多,出土有:豆把、罐口沿、鬲足等标本。
        (4)鄑邑故城遗址  位于本市龙池镇利渔村东南方约2000米处,南北宽200余米,东西长300余米。据旧《昌邑县志》记载,“鄑城,在县西北四十五里海滨,土人呼瓦城,半为水渐。春秋庄公元年(公元前493年),齐师迁纪鄑。”“鄑”即鄑邑城,鄑邑在春秋时为纪国城邑。鲁庄公元年,齐灭纪后,鄑邑归齐。该城何时所废无考。
        (5)密乡故城遗址  位于本市围子镇古城村。据《中国地名大辞典》记载:密乡为“春秋莒密邑,汉置密乡县,为侯国,后汉省。故城在今昌邑东南十五里。”《春秋左传》载:“鲁隐公二年(公元前721年)十月,纪子帛莒子盟于密。”纪国与莒国在此缔结盟约。乾隆七年《昌邑县志》记载:“汉为密乡县,属北海郡,成帝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改国,属城阳郡。东汉永元九年(公元97年)重设密乡县,西晋时又废,复于淳于县。”故城遗址,东西、南北各500米。遗址出土文物有:卷云纹瓦当、“齐法化”刀币、铜戈、铜镞等。
        (6)都昌故城遗址  又名邶殿,春秋时为齐邑,《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封晏子都昌,辞不受。”汉朝时为侯国。乾隆七年《昌邑县志》载:“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都昌国,封功臣朱轸为都昌侯。”康熙十一年《昌邑县志》载:“唐废入北海县属青州北海郡。”该城即废。故城遗址东西300余米,南北400余米,在遗址曾出土多件汉代陶器。
        (7)胶阳故城遗址  西汉时为胶阳侯国,现位于本市丈岭镇高阳村。据《莱州府志》载:“高阳城,高密西北三十里,汉置县,成帝封淮阳王孙并为高阳侯,即此。”《高阳志》记载:“大业末废。”该城遗址南北长450余米,东西宽300余米,现高阳村座落其上,在该地发现汉代的砖瓦残片。
        2、古墓葬
        (1)埠头战国墓  位于本市石埠镇埠头村北100米的土埠顶上,封土高3.5米,封土底径约22米。据当地群众介绍,墓室为上穴,内有积石。穴长宽各约3米。1977年,群众挖地瓜窖时,从封土底部挖出器物若干,其中有铜敦1件,玉器残部一件,水晶板指一件,水晶杯2个,玛瑙环、玉环各一件,铜带勾一件,骨器2件,石串珠若干。这是战国时期卿、大夫的墓葬。
        (2)高阳侯墓  位于本市丈岭镇高阳村西南约1000米处,堡陔埠的南端,原有封土高约10米,“文革”中,群众将封土取平,现可辨墓道口痕迹。据道光三年《高阳志》载:“汉成帝封淮阳王孙并为侯,即此。”“淮阳王孙冢、村西南二里。”乾隆五年《莱州府志》亦有同样记载。此冢即高阳侯孙并之墓。
        (3)固王冢墓群  位于本市双台乡幸福村西。据旧《昌邑县志》载:“固王冢在县西三十五里,故老相传,今不可考。”原有墓葬九座,群众称为“九顶莲心冢”,并各有其名:斗冢子、升冢子、簸箕冢子、盖垫冢子、半边冢、东高庙、西高庙、焦冢子、仙姑冢,哪座是固王冢尚难断定。“文革”中有4座被挖,五座尚存。在被挖的升冢子与仙姑冢中出土了一批陶器与铜器。陶器主要有盉、耳环、鸡形器、鸟形器等,全为泥制灰陶,造形生动;铜器有印章、洗、带勾、勺、弩机等,非常精致。其中铜印为方形,长、宽、高均为2.3厘米,上有4个篆字“刘小子印”顶有桥式钮。据出土文物鉴定,为东汉墓葬。
        (4)林家埠汉墓  位于本市石埠镇林家埠村南150米处,墓葬封土高约3米,底经约7米。1975年在墓南侧挖排水沟时,发现铜壶一件,重15公斤;还有瓷壶2件,现已不存。根据出土文物鉴定,为汉代墓葬。
        (5)黄福墓  明太祖时任工部右侍郎,太宗即位后任工部尚书。宣德年间任户部尚书等职。1440年病故,回乡安葬。该墓位于本市都昌街黄辛戈居委会西北。抗日战争时期墓室被盗,文革期间石碑石人石马被砸。
        (6)黄元御墓  黄元御曾为清乾隆帝南巡御医。该墓位于本市都昌街办黄辛戈居委会南300米处,封土高1.5米,底经2.5米,墓前有石碑1座。
        3、古文物
        昌邑市历史悠久,文物较多,但大部流入民间。1956年由文化部门收藏管理,当时收藏了一百余幅名人字画和一批铜器、陶器和玉器等珍品。“文革”期间字画被焚,铜、陶器被砸,残遭破坏。1978年清理尚存847件,其中相当于一、二级的文物有4件,将主要文物略述如下。
        (1)“五铢”钱范  1983年6月在本市南隅居委会出土,长22厘米,宽8.2厘米,厚0.6厘米,重1公斤。“五铢”工字字体粗实,“五字”交叉两笔缓曲,“铢”字的“金”字旁作三角形,“朱”字上部转角为方折,下部为圆折。经鉴定为汉武帝后。
        (2)胶西侯印  1985年春,本市西冯村村民种地时发现,印边长2.3厘米,厚1厘米,重40克,桥式钮高1厘米,阴刻篆书“胶西侯印”4字,印面文字剔镂较浅且粗。《史记》中记有“胶西王刘印”,《汉书中》中记有“胶东侯刘端”,未曾查有“胶东侯”者,有待以后考证。“胶西侯印”北京故宫博物院也有收藏。
        (3)“铜仿壶”与“半两”铜钱  1982年于本市双台乡东候村出土。铜仿壶,高35厘米,最大腹径18.5厘米,重2.5公斤,小口鼓腹,高圈足,上腹铺首衔环1对,与满城汉墓出土的铜仿壶相似。“半两”铜钱,直径2.2—2.8厘米,正方形穿孔,边长0.7厘米,厚0.1厘米。穿孔旁有篆文“半两”2字,大部分无边郭,无内郭。属汉“半两”铜钱。

(待续)
下篇地址:
http://www.dongsky.cn/myweb/write_read.asp?id=752

本文出自 栋力天空,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本文永久链接: http://www.dongsky.cn/show_751.html

0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请输入本文永久链接 show_751.html 的数字部分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