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石埠青山文化溯源
青山,古名青石山,俗名青石埠,位于昌邑中部重镇石埠镇之北侧,西傍潍河,东濒胶莱河,北接宋庄,南麓潍莱高速公路横贯东西,东麓下小路纵穿南北。地理座标为北纬36°45',东径119°27',海拔68.9米,面积约15平方公里。
据科学论证,地球已有60亿年的历史,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岩石的年龄为36.5亿年左右。地壳形成之后,地球内部之构造运动十分频繁,内部岩浆活动十分强烈,这就是诗经中所描写的“百川沸腾,山冢萃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之巨大变化。距今6亿年左右,地球由普遍活动状态发展到相对稳定状态。昌邑境内多期岩浆活动以不同的活动方式,产生了不同的地质层。如今,昌邑民间一直相传有“青山顶上挂?菜”之说,正是反映出在“洪荒时期”,这里所发生的沧海桑田之巨变。青山组属中黑白垩系地层之火山喷发岩层,厚度约为500米,岩石的主要成份是钾长三石、酸性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等,中粗粒结构,块状、片麻状构造。是深溶再生岩浆所形成的岩体。人们在此山采石发现,其片状层面常嵌有黑色松枝叶状图案,栩栩如生,人称墨松石,为附近所独有之怪石。在石埠村西之牛头埠南侧的一深沟,内出一圆石,中空,摇之有声,人称铃铛石。
五六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了大量的动物。古生代晚期,进入陆生厥类植物和鱼类、双栖类动物的全盛时期。距今2.2亿年至7000万年的中生代,整个地球气候温热,雨量充沛,树木丛生,爬行动物恐龙高度发展。1939年在青山上挖战壕时,群众曾发现恐龙化石。“文革”时期,在青山以东的北胶莱河一带,也曾出土过多具恐龙化石。中生代晚期,称霸一世的恐龙在地球上消失了。距今3000万年的新生代第一纪,地球进入冰川时期,出现了身披长毛的象、
犀,长有巨齿的剑齿虎、熊等哺乳类动物。青山脚下的董家庄附近,已多次发现此时期的肿骨鹿角化石和猛犸象齿化石。现存市博物馆内的肿骨鹿角化石长约一米,上有多个分支。象的祖先大小如猪,过两栖生活,生有长鼻巨齿。冰川时期,其一支演化成生有长毛、门齿弯卷、臼齿粗大的猛犸象,体形变大,以便更好地御寒和磨碎寒带的粗糙食物,同时脊肩上出现瘤状突起,以便储存养料。
德国著名地理家和民族学家拉策尔在《人类地理学》一书中,提出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起决定作用的观点。他认为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强调该因素对于人的心理以及人类分布、社会现象以及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决定作用。青山一带地处潍河、胶莱河下游,远古时期洪水经常泛滥为灾,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当洪水泛滥时,都依托着青山向高处转移,等到洪水过后,这里又变成大片适宜农耕和放牧的肥沃土地,再加气候温和,水源充足,优越的地理环境为人类居住、劳动、生息的好去处,先民们在与自然灾害的长期斗争中,积累了经验,发展了自身,提高了生产技术,促进了文化发达,因此说青山就是我们祖先生产和生活以及创造文明的基地。在上古时期,这里属我国东夷的莱夷居住地。莱夷是原始社会最早的人类之一。莱夷为山东东方大国,《禹贡》有“莱夷作牧,劂篚?丝”之语,表明莱族以游牧、农业生产、植桑养蚕为业,莱国还以种植小麦著称,其冶铁业也十分发达。由此可见昌邑纺织丝绸业及铸造业其源之早。青山有人认为莱国国都在昌邑东南部(《山东风物志》,山东美术出版社,1984年),后逼于齐势,莱都逐渐东迁,最后迁到龙口一带,公元前567年被齐所灭。青山附近已发现许多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东麓的董家庄附近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墓葬、窑藏和房基遗址。石器中石斧、石镰、石刀,刃口锋利,其体形较小,磨制精细,通体光滑,棱角清晰,现存市博物馆。专家考证属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石器,其历史可追溯至6000年左右。
青山东南的卢元村南,还发现一龙山文化遗址,遗址南北长约50米,东西宽约200米,从其断面中发现石斧、石刀、石?等生产工具和陶鼎、陶罐、陶?蛋壳陶残片等生活用品及兽骨、火烧土等。此遗址与平度市石佛院龙山文化遗址隔胶莱河相望。这足以证明,在两千年以前的龙山文化时期,昌邑先民已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从事农牧业生产。
青山南麓石埠西村之牛头埠,还发现多处商周文化遗址。遗址位于牛头埠南坡,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00米,文化层厚1.5米。由于群众取土和整平地面,暴露出许多灰坑,并发现在量陶器、陶片及兽骨。陶片多为绳纹、方格纹、川字纹,可辨器物有鬲、罐、豆、壶、钵等。鬲为泥质灰陶,侈口、方唇、束颈、斜肩、袋足。罐为灰陶,外壁颈部有凸弦纹。遗址与坊子区的斟城遗址罗都屯克格勃仅距3公里,1981年被昌邑县政府命名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埠头村北的土埠古墓,群众挖地瓜窖取土时,曾在此挖出铜敦、玉璧、水晶扳指、水晶环、玛瑙环、玉环、铜带钩及骨器、石串珠等文物,专家考证皆为战国时期之文物。该墓封土高约5米,封土底径为25米。墓室为上穴,内有积石。在林家埠村西南150米处也发现汉墓一座,墓葬封土高约5米。1975年修引水沟时发现铜壶一件,重约15公斤;瓷壶2件,高55厘米,腹径35厘米。1979年,林家埠汉墓被县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其村西另一汉墓还出土了汉画像石。古老的文化遗址和大量出土文物证明了我们的先民们在这一带的早期活动情况他们所创造的光辉灿烂文化。
青山位居山东半岛东西孔道,地当登莱咽喉,交通尤为发达。秦汉时期,青山之南麓即有通往登莱等地的东西大道,它与现在的309国道大体一致。秦始皇东巡三次路经昌邑,在青山附近一带留下足迹,饮马泉因其马蹄跑出泉而得名。汉代的昌邑,无论是农业生产技术还是农业产量都闻名全国,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青山附近的密乡、平城、下密等侯国铸造业、丝绸业及粮食生产尤为发达。各侯国交往繁频,道路四通八达,已形成南北东西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北部沿海盛产之盐,中部所产之粮粟、丝绸,通过这些道路源源不断地转运至关中、西北及都城长安。专家考证,这里是丝绸之路之东部源头之一。汉唐时期,这条路线成为丝绸之路的主源(齐涛:《丝绸之路探源》齐鲁书社)。隋炀帝东征高丽,向昌邑人民纳粮征物,几十万民夫沿登莱大道昼夜运输不息,以至于“尸体相枕藉,臭秽盈路”。“炀帝遣弘嗣往东莱海口监造船,诸州役丁苦其捶楚,官人督役,昼夜立于水中,略不敢息,自腰以下,无不生蛆,死者十三四”(《隋书•元弘嗣传》)。穷兵独武,致使富庶的昌邑财力俱竭,人民倍受其苦。唐王征东时,大军从昌邑南部山乍山盘马埠、饮马行至青山时,曾在山上露营,青山由此而闻名。
青山经过了亿万年变迁,哺乳了自古至今一代代的土著居民,孕育出丰富多彩的胶莱河、潍河两岸的千古文明,是昌邑人民世世代代赖以繁衍生息的摇篮。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华夏文明联系在一起,成为我国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青山,自古被人们称为一座神山,一座充满灵气的圣山。清康熙版《昌邑县志》载:“青山在县东南25里新兴社。盘亘数里,高数十丈。上有东镇东安王庙,殿宇巍峨……八景谓‘青峰凝翠’即此。”这里有“飞鸟不过的墨松林”,“万丈深的铃铛沟”,异笔题石的“遇仙园”,殿堂?立的庙宇群及碑林石刻,久为雅士、文人、商贾、僧道、香客所钟情。清乾隆版《昌邑县志》之“青峰凝翠”中称道:“青山之山,石径?,岗峦耸峙,每屐齿高寻,山头横黛欲抹,苔色烟光,苍然入目,实擅东南之秀。”在昌邑八景形胜中青山有“青峰凝翠”、“仙园异笔”二景独占,令人神往。这里还有充满传奇色彩有遇仙园、饮马泉、白龙泉,宋代的佛爷庙、和尚塔,千年不朽的古柘桑,金代石刻“生坟记”、张氏御葬,明代金台大栗子树、晴埠黑弹朴、税仙馆,清代文昌阁书院、刘猛将军庙等名胜古迹。那唐王征东在墨松林遇道长的传说,金武略将军李颐真遇仙人刘长生用瓜壳、豆茬题字的故事,更为青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旧方志及各种历史文献中,官宦墨客对青山的赞美之辞更是随处可见。
山不在高,的仙则灵。青山虽然海拔不足70米,但它在人们的心目中却是一座名山,历史上每日前往朝拜者,摩肩接踵,络绎不绝。青山山会、庙会较多,仅一至九月就的七个大型山会(后将部分山会改在石埠、宋庄)。山会期间,东至莱州府,西至青州府之商贾、香客、艺人、百姓日夜川流不绝。青山,又成为农副产品和工商物资的重要集散地。可见当时这一地区的文化、经济已相当发达。
据科学论证,地球已有60亿年的历史,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岩石的年龄为36.5亿年左右。地壳形成之后,地球内部之构造运动十分频繁,内部岩浆活动十分强烈,这就是诗经中所描写的“百川沸腾,山冢萃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之巨大变化。距今6亿年左右,地球由普遍活动状态发展到相对稳定状态。昌邑境内多期岩浆活动以不同的活动方式,产生了不同的地质层。如今,昌邑民间一直相传有“青山顶上挂?菜”之说,正是反映出在“洪荒时期”,这里所发生的沧海桑田之巨变。青山组属中黑白垩系地层之火山喷发岩层,厚度约为500米,岩石的主要成份是钾长三石、酸性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等,中粗粒结构,块状、片麻状构造。是深溶再生岩浆所形成的岩体。人们在此山采石发现,其片状层面常嵌有黑色松枝叶状图案,栩栩如生,人称墨松石,为附近所独有之怪石。在石埠村西之牛头埠南侧的一深沟,内出一圆石,中空,摇之有声,人称铃铛石。
五六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了大量的动物。古生代晚期,进入陆生厥类植物和鱼类、双栖类动物的全盛时期。距今2.2亿年至7000万年的中生代,整个地球气候温热,雨量充沛,树木丛生,爬行动物恐龙高度发展。1939年在青山上挖战壕时,群众曾发现恐龙化石。“文革”时期,在青山以东的北胶莱河一带,也曾出土过多具恐龙化石。中生代晚期,称霸一世的恐龙在地球上消失了。距今3000万年的新生代第一纪,地球进入冰川时期,出现了身披长毛的象、

德国著名地理家和民族学家拉策尔在《人类地理学》一书中,提出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起决定作用的观点。他认为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强调该因素对于人的心理以及人类分布、社会现象以及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决定作用。青山一带地处潍河、胶莱河下游,远古时期洪水经常泛滥为灾,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当洪水泛滥时,都依托着青山向高处转移,等到洪水过后,这里又变成大片适宜农耕和放牧的肥沃土地,再加气候温和,水源充足,优越的地理环境为人类居住、劳动、生息的好去处,先民们在与自然灾害的长期斗争中,积累了经验,发展了自身,提高了生产技术,促进了文化发达,因此说青山就是我们祖先生产和生活以及创造文明的基地。在上古时期,这里属我国东夷的莱夷居住地。莱夷是原始社会最早的人类之一。莱夷为山东东方大国,《禹贡》有“莱夷作牧,劂篚?丝”之语,表明莱族以游牧、农业生产、植桑养蚕为业,莱国还以种植小麦著称,其冶铁业也十分发达。由此可见昌邑纺织丝绸业及铸造业其源之早。青山有人认为莱国国都在昌邑东南部(《山东风物志》,山东美术出版社,1984年),后逼于齐势,莱都逐渐东迁,最后迁到龙口一带,公元前567年被齐所灭。青山附近已发现许多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东麓的董家庄附近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墓葬、窑藏和房基遗址。石器中石斧、石镰、石刀,刃口锋利,其体形较小,磨制精细,通体光滑,棱角清晰,现存市博物馆。专家考证属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石器,其历史可追溯至6000年左右。
青山东南的卢元村南,还发现一龙山文化遗址,遗址南北长约50米,东西宽约200米,从其断面中发现石斧、石刀、石?等生产工具和陶鼎、陶罐、陶?蛋壳陶残片等生活用品及兽骨、火烧土等。此遗址与平度市石佛院龙山文化遗址隔胶莱河相望。这足以证明,在两千年以前的龙山文化时期,昌邑先民已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从事农牧业生产。
青山南麓石埠西村之牛头埠,还发现多处商周文化遗址。遗址位于牛头埠南坡,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00米,文化层厚1.5米。由于群众取土和整平地面,暴露出许多灰坑,并发现在量陶器、陶片及兽骨。陶片多为绳纹、方格纹、川字纹,可辨器物有鬲、罐、豆、壶、钵等。鬲为泥质灰陶,侈口、方唇、束颈、斜肩、袋足。罐为灰陶,外壁颈部有凸弦纹。遗址与坊子区的斟城遗址罗都屯克格勃仅距3公里,1981年被昌邑县政府命名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埠头村北的土埠古墓,群众挖地瓜窖取土时,曾在此挖出铜敦、玉璧、水晶扳指、水晶环、玛瑙环、玉环、铜带钩及骨器、石串珠等文物,专家考证皆为战国时期之文物。该墓封土高约5米,封土底径为25米。墓室为上穴,内有积石。在林家埠村西南150米处也发现汉墓一座,墓葬封土高约5米。1975年修引水沟时发现铜壶一件,重约15公斤;瓷壶2件,高55厘米,腹径35厘米。1979年,林家埠汉墓被县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其村西另一汉墓还出土了汉画像石。古老的文化遗址和大量出土文物证明了我们的先民们在这一带的早期活动情况他们所创造的光辉灿烂文化。
青山位居山东半岛东西孔道,地当登莱咽喉,交通尤为发达。秦汉时期,青山之南麓即有通往登莱等地的东西大道,它与现在的309国道大体一致。秦始皇东巡三次路经昌邑,在青山附近一带留下足迹,饮马泉因其马蹄跑出泉而得名。汉代的昌邑,无论是农业生产技术还是农业产量都闻名全国,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青山附近的密乡、平城、下密等侯国铸造业、丝绸业及粮食生产尤为发达。各侯国交往繁频,道路四通八达,已形成南北东西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北部沿海盛产之盐,中部所产之粮粟、丝绸,通过这些道路源源不断地转运至关中、西北及都城长安。专家考证,这里是丝绸之路之东部源头之一。汉唐时期,这条路线成为丝绸之路的主源(齐涛:《丝绸之路探源》齐鲁书社)。隋炀帝东征高丽,向昌邑人民纳粮征物,几十万民夫沿登莱大道昼夜运输不息,以至于“尸体相枕藉,臭秽盈路”。“炀帝遣弘嗣往东莱海口监造船,诸州役丁苦其捶楚,官人督役,昼夜立于水中,略不敢息,自腰以下,无不生蛆,死者十三四”(《隋书•元弘嗣传》)。穷兵独武,致使富庶的昌邑财力俱竭,人民倍受其苦。唐王征东时,大军从昌邑南部山乍山盘马埠、饮马行至青山时,曾在山上露营,青山由此而闻名。
青山经过了亿万年变迁,哺乳了自古至今一代代的土著居民,孕育出丰富多彩的胶莱河、潍河两岸的千古文明,是昌邑人民世世代代赖以繁衍生息的摇篮。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华夏文明联系在一起,成为我国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青山,自古被人们称为一座神山,一座充满灵气的圣山。清康熙版《昌邑县志》载:“青山在县东南25里新兴社。盘亘数里,高数十丈。上有东镇东安王庙,殿宇巍峨……八景谓‘青峰凝翠’即此。”这里有“飞鸟不过的墨松林”,“万丈深的铃铛沟”,异笔题石的“遇仙园”,殿堂?立的庙宇群及碑林石刻,久为雅士、文人、商贾、僧道、香客所钟情。清乾隆版《昌邑县志》之“青峰凝翠”中称道:“青山之山,石径?,岗峦耸峙,每屐齿高寻,山头横黛欲抹,苔色烟光,苍然入目,实擅东南之秀。”在昌邑八景形胜中青山有“青峰凝翠”、“仙园异笔”二景独占,令人神往。这里还有充满传奇色彩有遇仙园、饮马泉、白龙泉,宋代的佛爷庙、和尚塔,千年不朽的古柘桑,金代石刻“生坟记”、张氏御葬,明代金台大栗子树、晴埠黑弹朴、税仙馆,清代文昌阁书院、刘猛将军庙等名胜古迹。那唐王征东在墨松林遇道长的传说,金武略将军李颐真遇仙人刘长生用瓜壳、豆茬题字的故事,更为青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旧方志及各种历史文献中,官宦墨客对青山的赞美之辞更是随处可见。
山不在高,的仙则灵。青山虽然海拔不足70米,但它在人们的心目中却是一座名山,历史上每日前往朝拜者,摩肩接踵,络绎不绝。青山山会、庙会较多,仅一至九月就的七个大型山会(后将部分山会改在石埠、宋庄)。山会期间,东至莱州府,西至青州府之商贾、香客、艺人、百姓日夜川流不绝。青山,又成为农副产品和工商物资的重要集散地。可见当时这一地区的文化、经济已相当发达。
本文出自 栋力天空,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本文永久链接: http://www.dongsky.cn/show_1160.html
0条评论